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International Potluck

圖片
    待過美國的朋友,非常習慣這種potluck的聚會,每個人出一道菜,大家聚聚聊聊,或有主題,或就是增進感情。來到美國後,已經在當地待兩年的同學非常照顧我們,除了幫我們介紹當地朋友,帶著我們去當地農場採桃子,最重要的是,把派對聚會的精神帶給我們。已經參加了同學女兒抓周和一歲生日派對的我們,終於有機會來主辦一場在家裡的聚會,除了邀請台灣朋友,也把醫院科內也是擔任訪問醫師的外國同事一起邀請過來,成為一個International Potluck。       印度骨科醫師由於大學時期就離家在外求學工作,非常會料理,他帶來的咖哩雞腿,微辣香氣十足;中國醫師很會料理辣味,他的花椒魚湯,也是大獲讚賞,德國醫師帶來一罐德國產的白葡萄酒,他和我們擁抱告別貼耳朵的方式,讓我大吃一驚,真是沒見識,果然是不同文化!台灣友人準備了珍珠奶茶(Bubble Tea),滿滿的台灣味。 在家裡牆上貼上了世界地圖和美國地圖,希望這一年可以多邀請世界各國的朋友來家裡,透過認識不同國家文化的人,更加豐富我們的生活和視野。    

Peanut Free Table(花生過敏桌)

圖片
    姊姊提到她午餐時常常坐在Peanut Free Table那一區,因為那邊人比較少,比較多空位。一開始她沒注意到自己坐在花生過敏區,是ELL老師告訴她,她才注意到的。今天早上在準備姊姊的午餐時,本來想帶滷花生,忽然想起姊姊可能會坐在那一區,怕造成其他同學的困擾,還是沒幫姊姊帶了。     其實不僅是姊姊的學校有這樣的規定,整個學區都很嚴肅看待花生過敏的問題,中小學的餐廳裡,規劃專門的過敏區域,讓有過敏的學生可以選擇在該區吃午餐,不會不小心吃到或聞到其他同學含有花生堅果的食物,嚴重的過敏者連聞到含有花生蛋白的空氣懸粒都有可能立刻引發過敏反應,所以若同學的午餐有花生粉,吃的時候打個噴嚏,就有可能影響到旁邊的同學;所以學校也規定花生堅果類的食物和點心,若帶來學校,只能在午餐時在餐廳裡吃,不能夠在教室吃;更別提,所有學區餐廳或營隊提供的飲食中,絕對不會含有花生堅果類製品。     其實不僅是花生(peanut),其他的堅果類(tree nuts),都包含在其中,tree nuts含括的種類可多了,杏仁、腰果、核桃、可可(嗚!有人不能吃巧克力?); 因食用花生堅果類造成的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會導致呼吸困難,食用後幾乎是立刻發作,需要立刻送到急診室,有可能會需要急救插管等治療,慢一點就醫,就是一命嗚呼了,因此嚴重過敏的孩子,除了要注意自己的飲食,更有必要隨身攜帶腎上腺素的注射針,以防不時之需。     花生堅果過敏的比例,在歐美比東方更多,人數不斷增加,有研究列出的比例是高達6-10%,但流行病學統計時採用的診斷標準、年齡、人種等等,研究的差異性很大,因此是否有這麼高比例,尚無定論,但不論如何,過敏人數日益增加的趨勢,絕對是沒有疑義的。      為何越來越多人的免疫系統會對堅果類蛋白出現過敏反應?病因學的研究尚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可能與藥物的使用造成腸道菌叢的改變,進而影響到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蛋白原的判斷機制;基改或烹調方式造成的堅果類蛋白對身體的刺激更強?例如:滷花生就比烤花生更加安全,因為滷花生的烹調過程,把更多花生蛋白分解變性了....。除了尋找原因,醫界也不斷尋找治療的方式,是否用小量小量嘗試的減敏療法,但目前也還沒有定論,只能說,若有過敏家族史的孩子,要更加注意觀察,在兒童時期,不要突然大量的接觸某一種食物,慢慢小量嘗試;最重要的是

台灣的特色在哪裡?

圖片
    姊姊中學的ELL課程中有3位同學一起上課,除了姊姊之外,還有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墨西哥人。今天課程中,老師請他們在地圖上指出自己的家庭來自哪裡。大陸的男同學指了成都,然後老師提到了Panda就是來自那裏,美國動物園裡的Panda來自中國。當姊姊指台灣時,大陸同學說:你住在島上啊!然後老師好像不太認識台灣,因此沒有接任何話,姊姊的英文能力有限,也沒有辦法介紹台灣甚麼,雖然我在出國前請的英文會話家教課裡,請老師特別和姊姊討論怎麼介紹台灣,寫了段自我介紹,提到了太魯閣的美麗峽谷景觀,還提到了台灣人的友善民主,但這些顯然是講稿式的,無法在今天的狀況中用出來。     放學後的車上,姊姊說,來自中國真好,大家都知道;來自台灣好像沒幾個人知道,有點落寞的樣子,妹妹說,對啊,我們如果要介紹台灣的文化,和中國的介紹幾乎都一樣啊,中秋節、端午節這些都一樣,中國字的繁體簡體外國人也搞不清楚;如果要送人家東西,中國結茶葉這些也都一樣。     從車上到煮晚餐的過程中,我們好好討論了這個感覺。我告訴姊妹,目前在中國沒有google可以用,和政府作對的事情,網路可能都找不到,人民對政府不可以公開反對的想法,像她們這麼有意見的人,不知道會怎麼樣;香港最近的狀況,全世界都在關心,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啊!台灣和中國大陸雖然都講中文,有共同的華人社會的習俗節慶,但是歷史發展已經使得台灣和現在的中國大陸,非常地不同了。  姊姊問,為什麼人家會不認識台灣呢?知道中國不就應該知道台灣嗎?如果是因為亞洲離美國遠,有些比較沒有常識的人,不那麼認識亞洲的國家,那為什麼提到新加坡、香港大家都知道?香港目前的處境,全世界不知道也難,早上收聽的新聞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News),每天都關注這個議題,前兩天還聽到蔡英文總統發表的言論,被剪接在香港中國關係的新聞中。因此一提到台灣,有在關注東亞情勢的人,都馬上反射提到香港的狀況。     然而台灣除了政治歷史上的特殊性,到底有什麼其他可以介紹的特色呢?這個問題,要靠媽媽對台灣的信心和了解,才能回答得出來,目前我給孩子幾個答案;除了前陣子台灣通過亞洲第一個同性結婚的法令,代表台灣社會對差異性尊重的民主制度之外,台灣有很多在世界上知名的產業和成就: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雖然有被中國超越的隱憂,但目前在全世界仍是排名前3的(註1),手機電腦中需要

開學第一天

圖片
    今天是姊妹學區開學第一天的日子,期待已久的大日子,卻沒有之前想像的緊張,非常的平靜順利。姊姊昨晚就想好今天午餐,一早起來幫自己和妹妹做午餐,這也許是她紓壓的一個好方法,堅持要媽媽叫她早點起床,自己做午餐。最幸福的是好友週末來訪,早上出門前,幫我們全家做了愛心早餐,讓我們更加從容。     姊姊的學區沒有校車,校方說,這是個小學區,省下校車的錢可以讓教學的品質更好;妹妹的小學有校車,在家門口就有停靠站,但是剛開學,想試試先自己接送,因此沒有讓妹妹坐校車;開學的第一天,送完爸爸去上班,回家先送姊姊上學,回來再送妹妹上學;中學上學較早(7:50AM),小學上學比較晚(8:20AM),第一天就在接送中調整開學後的步調。      爸爸確定進修地點之後,我們就開始搜尋學區的評比,發現在爸爸工作地點的附近,有個全密蘇里州排名第1,全美國排名14的好學區,因此就鎖定了要住在這一區;學區裡有3所小學(K-5年級)、1所中學(Middle School,6-8年級)及1所高中(High School,9-12年級),3所小學要選哪一所呢?透過學區的網站找到了負責國際學生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ELL)老師的聯繫方式,詢問她三所小學學生組成的不同之處,幸好有先問,老師非常仔細地在Email中回覆我。三所小學中,有一間因為靠近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有非常多外國學者,因此族群組成比較多元,有一間不知道是否租屋方便性的問題,聚集了非常多的中國人,因此孩子若就讀這間小學,會不斷有說中文的機會;另一間小學的區域租屋釋出較少,因此以當地白人為主。聽老師這麼分析,原本想鎖定最為多元的小學就讀,一定要避開的是中國為主的學校,後來到了當地聽到這邊的台灣媽媽分析,她們也不想要到那間中國人多的學校,最主要是因為學校的文化交流日的時候,中國和台灣的議題,會產生一些紛爭,寧可避開。最後租屋的機緣落在以當地白人為主的小學。  妹妹小學的前門     開學前,學校辦了新生的座談說明會,姊姊是在開學前幾天有個Walk Through,因為6年級是新學校的開始,大家都是對學校陌生的,因此8年級的學生當起6年級的輔導員,半天的活動中除了讓新生彼此認識,認識學校環境,中午還邀請家長一起到校午餐,午餐後到自己的Locker

游泳池交友初步曲

圖片
    妹妹要念的小學,有位同班同學是台灣家庭,非常熱心的協助妹妹。前兩週先介紹兩位小朋友在飲料店見面,讓妹妹知道小學大概的狀況,接下來,又約了在附近游泳池一起玩水,希望能讓小孩彼此更加熟悉。     游泳池裡,不僅遇到了原本約好的台灣同學,也遇到了其他同年級的小朋友,好幾個小女生,大家見面就嘰嘰喳喳玩地很開心。台灣同學很大方也很幫忙,引介了妹妹給大家認識,我在游泳池畔也和媽媽們聊了起來。     妹妹可能是因為媽媽和姊姊都在場,還是選擇和媽媽姊姊膩在一起,雖然被媽媽鼓勵著去和未來的同學們多靠近,但是還是跨不大出那一步。如果媽媽不在場,應該會好很多,也許就沒有選擇地,會去跟著一起玩?     後來和姊妹討論起了未來這一年的交友情況會如何,鼓勵起妹妹拿出她小時候那種硬要擠進姊姊和鄰居朋友的小圈圈,被排擠也不害怕的勇氣,妹妹只是悠悠地說了句:我那時沒有自尊心吧!聽著有點莞爾,真是一語中的。來到新環境,口語的速度跟不上,已經很有自尊心的小四學生,要如何打進一個團體呢?     剛在美念完博士的當地朋友,分享著他剛到美國時的心路歷程,如果聊專業絕對沒有問題,但是要與美國人聊生活社交,才是最令人緊張的,會不知道要聊些甚麼,生活的文化和模式就是不同,要如何融入,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    下週就開學了,祝福姊妹帶著探險的心情,觀察也投入,逐漸建立起新環境裡的自信心。也要對自己精神喊話,莫忘初衷,家人們互相支持鼓勵,在每一次的挫折中,找到正向的想法,繼續往前走。 游泳池聚會結束後,姊妹喊著冷,在池邊的躺椅上,耍自閉地用浴巾悶了好一會兒。

抓寶不如救小鳥

圖片
    姊妹倆來到美國後,開始玩起Pokemon。我真的忘記是怎麼開始的,應該是姊姊五年級下學期時班上老師放了些神奇寶貝的影片,姊姊分享給妹妹,然後妹妹就開始想玩抓寶遊戲。在台灣原本都沒在抓寶的她們,在剛來到美國的這段日子,雖然有營隊活動,但是閒暇時間比起在台灣多太多了,爸媽又一堆生活安頓瑣事在忙,於是用手機抓寶成為她倆這陣子以來的最愛,到哪都想看看有甚麼寶可以抓,有沒有補給站。     我們住的附近有個大公園Shaw Park,從家裡出發沿著捷徑,走路幾分鐘就可以到。Shaw Park旁還有個適合運動的步道 Centennial Greenway ,沿著I-170高速公路旁,一路通到中國餐廳林立的Olive Boulevard,總長度3.27mile,很適合跑步健行,週末早上常見許多人跑步騎腳踏車,這條路線也成為我們這幾週週末早上的例行活動,健走小跑步完,再開始一天的活動。大人是自發愛運動,小孩沒有養成習慣,怎麼拉地動呢?這時有抓寶的誘因,她們就心甘情願的早起出門運動,而且還會叫爸媽要快點出門。雖然抓寶好像是個拉小孩出門不要宅在家的好工具,但是看著她們當低頭族,卻沒有好好看看周遭環境,一心只想要盯著螢幕上出現了甚麼,當爸媽的心裡還是很想把這個遊戲戒了。      週六早上,從家裡走向Shaw Park路上,會經過一小段有柵欄的工地,出發時,聽到草地上有小鳥的叫聲,發現一隻小雛鳥,還不會飛,在欄柵旁跳躍,看起來不大對勁,不知道是受傷了,還是太早離巢了,看起來不大可能靠自己存活下來的樣子;姊妹當時就注意到了,我們沿路討論了一下,如果去健行完回來,還看到這隻小雛鳥,沒有被鳥媽媽帶走,表示牠回不了巢,可能也活不下來,姊妹想要把它帶回家照顧。     健行一周大約快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回到原地,發現這隻小雛鳥還在,而且牠跳上欄柵,卡在其中;原本一直拿著手機在抓寶的姊妹,迅速從柵欄的另一頭,穿入草叢,展開救援行動,此時原本只在意抓寶,不斷和父母拉扯使用手機時間長短的可惡小孩,在父母眼裡像是忽然又活了起來,成為有愛心有行動力的小天使。帶著小雛鳥回家的路上,我們開始討論怎麼照顧牠,路邊乾掉的蚯蚓是否可以成為牠的食物,怎麼有機會讓牠長大學飛.....     周六早上和朋友出門去採桃子的路上,一群不熟鳥的大人們討論了一下,應該是要先去Pet Smart這樣的寵物店找看看資源